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视界
视界
推动央企在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再上台阶
发布日期:2024-0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论坛期间,“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成功召开,广泛凝聚了中外企业界共识。展望“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央企需要更好穿透历史和现实,把握机遇和挑战,超越“小我”并成就“大我”。

央企在过去十年作出重要贡献、积累宝贵经验

十年来,央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从大基建项目到“小而美”民生工程,一大批务实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合作共建,稳妥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十年来,国资委和央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融入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局,克服种种挑战,在近140个共建国家参与投资合作项目近5000个,金额超过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合作项目,比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等等,为合作国家带去了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在推动共建国家互联互通、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企业家大会举办期间,多家央企签下海外大单,实现了新十年的“开门红”。

(二)利益共享,切实造福了沿线人民。十年来,央企有力促进了合作伙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了当地近百万人就业,增强了贸易往来、要素流动和人文交流,得到了所在国政府、媒体、民众的高度赞誉。特别是近年来央企在合作中更为注重创新和环保,让当地民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22年在全球12个主要国家开展的调查显示,4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能给当地经济带来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带来先进的技术”(46%)、“带来新的资金投入”(42%)和“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42%)。整体而言,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受访者对中国企业的积极评价更高。分国家来看,肯尼亚(76%)、南非(52%)和沙特阿拉伯(51%)受访者较为认可中国企业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携手共进,稳步提升了自身国际竞争力。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央企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合作、技术创新等领域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近年来,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已由“产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进入到“能力国际化”的阶段。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性影响、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市场复杂多变且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增加,但中国企业仍得到了海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受访者的认可。调查显示,73%的全球受访者对中国企业的整体印象良好,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2个百分点。十年拓展积淀下的友好伙伴关系,为新起点上的高质量合作铺就了道路。

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提出新课题

这次高峰论坛形成的最重要共识是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新的十年,既有难得机遇,也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需要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有韧性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软联通水平,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需要进一步增进文明互鉴,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把握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为央企发展擘画新蓝图。论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各国应当携起手来,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这一宏伟愿景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脉相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明确了努力方向。此外,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等重大举措,以及开展务实合作、支持民间交往、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等具体项目,既有具体目标,也有重要合作倡议和制度性安排,这为央企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清晰勾勒了路线图。

(二)认清历史方位,外部环境变化对央企提出新挑战。放眼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竞争加速升级,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持续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冷战思维、零和思维沉渣泛起,特别是美国纠集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行“脱钩断链”之实。共建“一带一路”本身也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是西方国家的抹黑阻挠,另一方面是某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心存顾虑,担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太高,担心大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副作用,担心中国人的大量涌入,担心大规模投资将改变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等等。例如,论坛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刊文污蔑“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了“债务陷阱”,形成了“经济胁迫”;日本时事通信社刊文妄称,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中,中国试图以巨额的投资和贷款为“武器”,“介入”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央企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本领。

(三)履行历史责任,共建“一带一路”自身对央企提出新要求。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画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需要央企释放更加蓬勃的创新创造活力。前文提到的诸多挑战,对很多中央企业来说尚处于摸索求解和积累经验的阶段,却被要求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先行解决,虽然困难,却难以回避。前不久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提出,建设更加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央企的参与甚至是引领。调查显示,从合作领域看,海外受访者期待本国同中国企业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平均选择比例高达50%。此外,与2021年相比,海外受访者与中国企业加强在金融方面的合作意愿明显提升,平均比例从24%升至30%。

新阶段央企迎来更大空间、需要更大作为

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央企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作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代表,央企需要以打法的变化应对环境的变化,以能力的提升支撑打法的变化,要以作风的改善驱动能力的变化,踔厉奋发,再立新功。

(一)当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央企要与民企以及其他所有制市场主体相互协同配合,敢喝“头口水”,善打“争先牌”,抢占“制高点”。但应清醒认识到,当好领头羊,还有许多发展思路需要调整,许多操作方法需要改进。在新阶段,建议:一是立足长远,克服本位主义,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既考虑到局部,又考虑到整体;既考虑企业自身发展,又要考虑国家战略的实施进度。二是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突出主责主业,发挥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利用企业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增强对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的预判,丰富应对风险的“工具箱”。

(二)担当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主力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方向,也是各项合作的重要基础。考虑到当前内外环境,建议:一是尽快培育新的动能。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从传统的路桥港坝等基础设施转向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二是尽快打造新的标杆。顺应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聚焦所需,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建好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效应强的标志性工程,提升当地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标杆,持续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三)争做技术规则“软联通”的先锋军。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企业竞争最终是规则和标准的竞争。对于央企参与新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建议:一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从竞争走向竞合的理念。发挥企业差异化的优势,将产能技术资本与共建国家需求高效对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体化,产业打造的一体化,文化相通的一体化,社会责任的一体化。二是要循序渐进。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客观上存在多个标准、多套规则,央企需要加强调研,采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采用包括“早期收获计划”、框架协议、双边投资协定等多种合作形式,持续扩大标准互认领域。

(四)善作交流互鉴“心联通”的生力军。下一个十年,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更多“含金量”,也需要以高质量的文明互鉴,以民心相通确保“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建议:一是深化人文交流,讲好央企故事。中华文化是央企的根和魂,塑造了央企的精神底蕴,成为央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央企“出海”过程中,要将公司经营发展与中外人文交流深度融合。在具体渠道上,除了传统的展示、参观外,更要深层次加深中国企业同当地社区、民众的链接。二是提升精准传播,做好形象展示。抓住当地受众的兴趣点去产生关联,认真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接受特点,采取精细化、差异化传播策略,打造适合中国企业的属地化传播新模式。三是主动担当,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央企在“一带一路”区域与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当地就业、环境保护、社区公益活动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五)争当高质量发展的王牌军。

以“大我”的情怀、“主角”的姿态,确保央企在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干在实处,确保央企在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在前列。建议:一是加快形成国际化企业治理机制。“一带一路”具体实施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确定性,对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要求更高。关键在于加快形成国际化的治理机制,使决策更加科学、管理更加有效。二是深耕内需市场,从根源上防范系统性风险。如果在内需市场上没有站稳脚跟,参与“一带一路”的风险将明显加大。因此,央企走出去的基础是必须在本土具备相当的实力,是立足于 14 亿人的大市场。

作者为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科研部主任、副教授于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