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聚焦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实现三个倍增
发布日期:2024-02-28 来源:信息中心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他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何谓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形成的新产业产生的新模式、新赛道、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新劳动者需要有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知识产品化以及市场规模化的能力,劳动者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在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下,新劳动者接受了远超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教育和训练程度,其视野、知识、能力等得到大大拓展和提升,高技能人才、大学生、研究生成为新劳动者的主体。

以新材料、新物质和数据资源等成为关键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类活动对象化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人类劳动对象发生了极大变化,体现为传统劳动对象的数智化,同时又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数据等新的劳动对象,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并可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效能。

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发展,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传统机械为主的生产工具发生颠覆性变化,实现数智化升级,大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向平台化、生态化、共享化、远程化生产协作转变,促进了生产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产供销、服务和消费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生产效能和效益。

(二)何为新质生产力。一是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新形态的生产力类型,能够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够有效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二是利于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我们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利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三是利于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系统,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培育和塑造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基本规则,强化产业源头技术创新和产业系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何以新质生产力。一是提升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作用。整体提升数字产业的产业结构以此来提供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使各个产业得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与企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运营数字化智能化;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二是推动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我们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需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需加快与新质生产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大门。三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实现三个倍增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创新性论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特质、旨归、意义等,具有重要价值。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到203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经营主体数量将实现倍增,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实现“三个倍增”,有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三个倍增”涵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等重要概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2035年远景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三个倍增”与这个目标要求相适应。

实现“三个倍增”,有利于推动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在某种意义上明确了到203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的目标。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如果到2035年实现倍增,那时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达到64378元,年均名义增速需略超4.7%。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越来越强,有可能通过15年左右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目标。

实现“三个倍增”,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三个倍增”涉及经营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营主体参与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实现经营主体数量的倍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我们要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让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实现“三个倍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有效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三个倍增”,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认识“三对关系”、调动“三个积极性”

一是正确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

2022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以人民为中心),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现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还讲不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讲!以人民为中心是受党的价值立场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党的价值立场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应分割开来。经济建设是我们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要更加聚焦经济谋发展。

二是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经济才能有这么大的发展。但是,从微观上还有很多没有那么好,仍然存在一些老百姓发牢骚,甚至骂娘的事情,需要我们下一步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也期盼在这方面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论引领和实践研究。

三是正确认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更多的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这两者是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心手背都是肉,要发挥两者各自优势,来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央一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等等,也是希望在这块做得更好。

然而现实中,面临不少问题亟须解决,我们要充分调动三个积极性:

第一,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积极性。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要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等方面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第二,充分调动资本市场积极性。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成长进步是有贡献,但是我们看到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和市场的呼唤还是有差距。把资本市场建设好,是健全金融强国的重要环节、重要基础。资本市场做好了,有了一定的财富效应,可以更好地调动股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也更好地有助于扩大内需。最近中央有关部门确实出台了很多措施,我们也是希望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更好的预期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充分调动领导干部积极性。现在有一些地方有一些部门存在着躺平的问题,存在着不作为的问题。怎么以正确的导向激励干部?要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目前存在有经济专业背景或市场经营履历的干部选用力度不够,按照市场规律考核干部干事创业的制度创新不够,保证市场化方式运用的容错免责机制执行不够,有些能力很强受轻处分的干部大胆培养和使用不够等问题。地方和部门干部干事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要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改变一些地方空喊口号,不敢作为、不想作为、不会作为、不能作为的不良风气,改变行政化方式惯性依然明显、市场化方式运用不平衡、市场化方式运用不充分的现象。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系统思维,坚持科学谋划,强化法治思维,努力依法办事,强化专业思维,提高领导新经济能力,强化底线思维,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强化为民情怀,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此外,坚决防止简单化、片面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一刀切”、不作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绿色产业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地发现变局中的规律、现象背后的本质。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