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聚焦
践行ESG发展理念“新能源+”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11-30 作者:王亚琼 程昕 李小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能源产业具有高创新性、高技术附加值特征,新能源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成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的实施主体,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能源)于2021年6月在沪市主板上市,创中国电力行业最大IPO纪录。三峡能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战略,贯穿于各业务环节,持续完善ESG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要求和期待,努力履行社会责任。公司ESG治理体系覆盖本部及所属单位,已建立结构完整、层级清晰、权责明确和运行高效的“治理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ESG管理架构。董事会下设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相关工作职能,对公司ESG管理体系建设等重要事项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制定《环境、社会及治理工作管理办法》,明确ESG工作组职责,将ESG战略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规范各级机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开展ESG重点议题评估,回应利益相关方关切,明晰ESG管理完善重点与方向,提升管理效能;组织开展ESG工作培训,深化ESG融合;将ESG理念深度融入ESG实践,考核制度与ESG因素相挂钩,推动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是有中国特色ESG/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能源秉承“奉献清洁能源  共建美好家园”的使命,积极探索“新能源+”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模式,推动清洁能源产业优势与农村地区资源禀赋相结合,通过产业带动、环境优化、就业帮扶、教育启智、党建共建等多维发力,实施一系列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乡村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乡村振兴”典型项目,将清洁、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理念融入农业农村建设,为我国新能源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典型经验和实践依据。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注入乡村振兴“绿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ESG理念的环境维度出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修复,实现生态宜居发展。三峡能源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秉持“创新引领发展,零碳共赢未来”的价值观,聚焦生态优先的低碳能源发展方向,持续优化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让广大乡村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边发展边改革“用绿”。乡村能源是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形式落后、能量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中,柴草和煤炭等传统固体能源占比仍较高。三峡能源充分发挥新能源在“双碳”目标推进中的“先锋队”作用,积极推进“驭风”“沐光”行动,在农村地区利用零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例如,以保障广大农村群众温暖过冬、减少大气污染为立足点,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等农村地区开展清洁供暖改造项目,推动农村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和农村生活方式革命,大力提升农村群众幸福感。

边发展边治理“增绿”。三峡能源在广大农村推广“新能源+生态修复”模式,在戈壁荒漠、盐碱滩涂、荒山坡地、废弃矿山、沉陷水面等区域,打造环境友好型新能源“精品工程”,实现治理恢复与综合利用、保护生态有机结合。例如,在安徽淮南建设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将长期开采煤炭造成的大面积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现代渔业及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相结合,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5.4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9万吨,惠及27个乡镇、31.1万余居民。

边发展边融合“活绿”。三峡能源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不断改进风电光伏等基础结构,减少土方开挖,优选电气设备,降低电能损耗,减少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和资源消耗,打造环境友好型新能源“美丽工程”。从戈壁荒漠到无垠草原,从崇山峻岭到东南沿海,光伏板、“大风车”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的亮丽风景。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瑞泽风电场,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精心设计施工方案,让风力发电机组与蓝天白云、茵茵绿草相伴,描绘出一幅融汇工业与自然之美的画卷。在云南弥勒风电场,高大的风机与百亩菊花相映成景,花农们提着竹篓穿梭其间,而场区道路也成为运送花朵的“致富路”。

发展农村优势产业,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不是一时的繁荣,而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三峡能源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充分发挥乡村产业助农增收效用,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长远帮”变“帮长远”潜力足。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基础保障。三峡能源结合自身技术、管理、人才、组织等方面优势,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建设力度,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超300座电站,增加地方税收、就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助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产业链条长、配套企业多、集聚效应明显,新能源项目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研发、制造、建设、运营、物流等全产业链体系向农村地区转移,让资源禀赋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提升农村自主发展能力。

“新能源”变“新能源+”动力足。三峡能源因地制宜创新“光伏+畜牧”“光伏+种植”等新能源开发模式,为农村土地综合利用赋予更大价值。根据地域特色,“量身定制”了江西万安渔光互补、吉林双辽农光互补、广东惠州农光互补、海南三亚崖州农光互补等“新能源+产业融合”项目,通过深入论证调研、精益运维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用,将新能源资源开发红利更多留在当地、造福群众。例如,江西万安渔光互补项目创造性采取“土地返租免费,种养收入独享”合作模式,在支付租金取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后,再将土地免费提供给渔农使用,种养所得收益全部由渔农享受,极大激发了村民创业热情,增加了收益。在吉林双辽干旱盐碱沙化土地上建立“光伏电站+农业大棚”,棚内种植食用菌、饲养牲畜、舍间种草,形成以草养畜、畜粪还田的循环经营模式,每年向地方财政纳税约4000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巨大动力。

“部分富”变“共同富”底气足。三峡能源积极创新农村地区新能源投资建设模式和收益共享机制,推动新能源成为农村能源革命的新载体、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河北曲阳、黑龙江大安等地区投运9个光伏帮扶电站,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发电收益直接成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来源,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为村集体开展基础设施维护、道路维修、环境卫生整治等小型公益事业开辟了“新路子”。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投运的6座分布式光伏电站,25年运营期内预计分红约2450万元,成为村集体和村民长期稳定的收益来源。

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软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文化、组织振兴与ESG理念中的治理因素高度重合。三峡能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赋能基层党建基础、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等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内生发展的动力,打造乡村振兴“软实力”。

搭建企地“连心桥”,筑牢振兴基石。三峡能源全面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立足“党建+结对共建”,大力推动各基层党组织以“点对点”的方式,与项目所在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签订结对党建共建协议,全方位、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双方共同调研分析地区发展形势,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方向,推动党的路线政策方针落地落实,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现。通过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党建工作分享会等形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聚焦找到“富路子”,托举民生幸福。就业是民生之本,三峡能源将扩大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举。立足数百个风电场、光伏电站毗邻农村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及生产运营期间创造大量本地就业机会,并组织开展各项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乡土人才素质能力,不断筑牢和稳固乡村人才振兴,让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出彩”,努力把“雁南飞”变成“燕归巢”。例如,江苏如东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项目,仅建设期就为当地提供2500余个工作岗位。河北曲阳光伏电站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到电站开展光伏组件清理、场区杂草清理等工作,运营期每年提供约200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增收约4万元。

聚焦焕发“新样子”,振兴乡村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三峡能源高度重视教育帮扶工作,从帮助改善教学环境、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教育根基和人才基础。在山东省昌邑市,联合地方政府设立的“三峡昌邑奖学金”已资助512名家境困难学生继续学业;在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连续五年对上洋镇石门村考上大学专科及以上学校的学生一次性发放2000元的助学金;在青海共和、四川凉山、新疆五家渠、甘肃天水、河北临西等全国数百个项目所在的农村,开展了捐资助学、送课上门、主题团日、留守儿童关怀等一系列活动,以“积小流成江河”的润物之势掀起“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的浓厚氛围。

聚焦留住“好根子”,培育文明乡风。我国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理念和视野的差异。新能源电站的建设运营期平均长达25年,而且越是风光资源较好的地区,越是地形地貌复杂、人口密度低、经济条件落后。三峡能源结合上述特点,依托项目扎根地方、深耕农村的优势,久久为功,开展数百场次“送文化送温暖”“爱心助老”“科普讲座”“安全宣传”“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自力更生”等精神,助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案例发布、照片展览、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将地方乡村振兴历程记录好、展示好、传播好,充分展现振兴成效。帮扶区域《渔光曲》获第四届中央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奖,《映山红》在首届“青藤奖”中获得年度可持续影像先锋奖,《光伏板下鱼满仓》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度央企十大暖镜头,帮扶巴林左旗牛产业获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作者简介:王亚琼、程昕为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主管;李小清为高级副主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